北京化工大学的学生近日开始学一门线上“新课”——垃圾分类,跟随中外专家一起探讨生活垃圾分类背后的化学知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垃圾分类知识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进入首都高校的课堂。
到2020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达到100%。5月15日,首都教育系统以视频会议方式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全市93所高校和各区教委共600多名代表,共上一节“垃圾分类课”。
![垃圾分类网课进高校课堂 垃圾分类网课进高校课堂]()
“我们要努力把垃圾变成资源!”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主席David·G·Evans和5名思政课教师、专家学者,在线上探讨垃圾分类的知识和理念。这是由市委教育工委指导,北京化工大学制作的思政微课《垃圾分类 共创文明》。微课共6讲,每讲约5分钟,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录制,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垃圾分类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意义。该校统计,系列课程播出后,不仅在北京的学生行动起来,部分在外地的学生也提前在家里实践垃圾分类。
不仅仅是北京化工大学,各高校也陆续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策划推出多语种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短片,帮助在京留学生全面了解北京市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和理念,自觉践行相关要求;中央民族大学思政课教师组织专题读书会暨集体备课会,及时将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表示,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课程内容更多地关注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让学生真心喜爱,真学真用。
实际上,首都师范大学开展垃圾分类实践已数年。自2014年以来,学校已经在一些主要领域实现了垃圾强制分类,例如,所有校区食堂实现厨余垃圾干湿分离,与专业转运公司签订协议进行转运处理,每年处理厨余垃圾1万桶左右;硒鼓、灯管等有害垃圾交由专业公司处理,每年处理废旧灯管800公斤。据了解,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已建成两个智能垃圾投放点和一座厨余垃圾处理站。
“从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等要求,学校根据责任分工,制定任务分解表,明确学校各单位责任分工。”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有增介绍。
来源: 北京日报、新京报